• 新思想
  • 当前位置:首页>领导讲话

    在银川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20-11-27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左新军

    2020年11月26日)

    各位组成人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审议了《银川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银川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4项工作报告,作出1项决议。

    会议期间,大家围绕议题,集思广益,提出的建议意见,既有针对性,也很客观实际。希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进一步做好工作。下面,我结合调研、视察和审议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立法工作

    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既是地方立法工作的“题中之意”,也是我们立足新形势、新要求,适应地方改革发展,对立法工作主动求变的真实写照。这次修订的《银川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和《银川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分别于2011年和1995年实施,时间短的近10年,时间长的已达到25年。当前,随着市政管理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条例中很多规定已不符合现实需求,亟待进行“大修”。通过修订,让法律“长上牙齿”,真正管住一些事、管好一些事,促进事业发展。

    在前期修改中,市司法局、市政管理局和园林管理局根据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提升立法层次,把脉修改。这次会议对这两件法规进行了初审,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希望法制委员会和法工委发挥好“统”和“专”的作用,准确把握最关键、最迫切的法治需求,找准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瓶颈问题,在操作性、可行性、前瞻性上下功夫,在实用、管用、好用上着力度,切实修订好这两部法规。

    二、关于预算调整工作

    本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从调整明细来看,此次预算调整涉及19个大项的90多个小项,资金调整重点投在了疫情防控、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领域,分配得当、适用合体,常委会审议作出了决议。希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决议要求,严格落实,科学使用,用好用活,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努力。

    三、关于社区治理工作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我市社区治理新架构优势凸显,服务功能完善,阵地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人口普查等工作中,社区充分发挥前沿作用,广大社区工作者奋战“一线”,加班加点辛勤付出,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实践证明,社会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在基层,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

    同时,也要看到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还存在共建共治活动不够、法治意识不强、职能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希望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畅通参与渠道。“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社区治理,同样如此。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缺少老百姓参与的社区治理是不完善的,社区治理的要件是基层组织、网格员,社区治理的着力点是人民群众。要形成社区治理“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服务有技能”的多元共建局面,打造“上级围着下级转、条条围着块块转”的共治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切实提升共建共治水平。

    二是要推动重心下移。一方面,现在我们的社区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行政职能存在法律授权的问题,社区治理从本质和权限上是无法承担的,这是社区治理需要把握好的一个关键点。社区既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要从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厘清社区的职责,促进社区治理进入权责一致的良性轨道。另一方面,虽然鼓励政策向基层倾斜,但实事求是的讲,力度不够、关心不够,基层干部没有感受到特殊的温暖,付出和得到还不成正比。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要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放到基层,把人、财、物投到基层,财和事相匹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提高法治水平。依法治理是管长远的关键,社区工作与老百姓打交道多、接触面广,我们的工作既要坚持用法来说事,用法来解决问题,还要注重向老百姓输入和强化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比如说,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中,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不是社区和网格员不让的问题,而是法律规定的,是法律约束和规范的结果,让公民明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能只要权利,不承担义务。

    四是要提升工作能力。我们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理念和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社区人才培养上,一定要立足事业长远发展,探索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通过设立专题班、建立大讲堂等方式开展培训,组织社区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开眼界、拓思维。即使培养出来的社区人员跳槽了,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说,我们培养的人也是有用的,也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

    五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星级评定标准,在考核“硬件”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意识、质量等“软件”的考量,要把人的努力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让服务质量与星际评定、收入增长紧密挂钩、相互依赖、相互赋能。同时,社区治理要有“地方粮票”,树立银川标准、银川特色、银川亮点,创建银川模式。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用无情的电脑管住有情的人脑,注重向科技要生产力、要编制、要经费,切实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四、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强政策扶持、注重产业培育,基本形成了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格局,秸秆利用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通过视察和调研来看,认识不足、利用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工作:

    一是政策扶持市场带动,稳定农业生态平衡。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科技依托的发展思路,制定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出台切实可行的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秸秆利用领域,大力培育扶持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有效提高秸秆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绿色循环多元开发,变废为宝点草成金。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发展农民能接受、经济上可行、技术上方便操作、对保护土地有利的多元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秸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促进产品创新,提升附加值,做大产业培育,串起绿色循环产业链。

    三是加大宣传奖惩得当,以禁促用以用促禁。要健全秸秆资源评估、综合利用和焚烧监测的统计评价,加大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帮助农民算好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本账、增收账和生态账,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秸秆经济,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五、关于议案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6件议案、94件代表建议,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民生福祉。从目前的办理情况看,政府重视、部署有序,较好的完成了办理工作。但从代表反馈情况看,表示满意的占89.6%,与去年相比(去年是92%),满意度有所下降。议案建议的办理是政府法定的职责,是人大监督的抓手,是代表评价的基础。希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主动积极作为,让议案建议办理落地有声、事有回音。

    一是要增强政治自觉。要站在法律的角度和政治的高度来审视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这既是对代表的负责和尊重,也是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更是顺民意、聚民心、惠民生的具体举措,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办理好人大代表提出的每一件议案和建议。

    二是要强化责任意识。承办单位必须做到与代表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沟通,认真听取意见,真正掌握代表意图,吸纳代表建议,提高办理质量。对于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的建议,要杜绝“谁牵头就是谁的事”的错误思想,承办部门和协办部门要多沟通,多配合,及时了解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分析研究,共同做好办理工作。

    三是要有效落实举措。一方面,要确保所提议案建议高质量,积极组织代表广泛深入调研,听取、收集群众意见,使所提议案和建议切合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适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确保议案建议办理高质量,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列出清单、强化监督,开展议案建议办理“回头看”,做到件件落实到位、件件取得成效,增进民生福祉。

    各位组成人员、同志们:近期,中央召开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个维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1月19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出席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就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点任务和重大关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二要把立法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长远谋划、系统推进,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发展难点问题,坚持将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衔接起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的把服务发展作为立法的首要任务,为其提供好的法治保障。三要继续发挥好“小切口”立法的优势,注重系统性立法向问题引导立法、解决问题立法方向嬗变,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坚持好有效管用原则,真正让我们制定的每一件法规,都成为促进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