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银川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到39人,实到37人,对该报告满意度表决结果为:满意26票,基本满意11票,不满意0票,综合评价为满意。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积极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推精品、育人才,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氛围良好的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会议指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公共文化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文化人才队伍缺口较大,基层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专干身兼数职,存在“专干不专”、“专而不精”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强化公共文化核心价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规定,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做下去。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乡村和居民社区等广泛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和事,在各种新媒体、公共文化设施和各类文化活动中,积极契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使城市和农村文化生态主题鲜明,处处彰显正能量。
(二)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合理统筹利用现有的区域内文化资源,推动全社会文化设施开放共享、文化人才协同合作、文化事业融合发展。以街道文化活动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编制专项规划,补齐和改善基层文化站点。加快银川文化园等项目建设,科学设计服务提供方式和内容,改革服务管理机制,发挥大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作用。
(三)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强化以社会效益为重点的投入产出关系,扶持效益好的场所和活动,调整取消闲置无效的服务,建立长效投入补助机制。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完善提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采取“以文养文、以文补文、以文促文”的方式,利用文化经营收入补助群众文化服务活动经费的不足,形成公共文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建立公共文化设施每天使用次数、每天服务人数、每天有效开放时间(小时)的效能考核评价制度。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推行数字图书馆、图书总分馆、流动图书馆、图书漂流点、市民一卡通、通借通还等多种方式,建立以市图书馆为核心,县乡村(社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便捷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文化供需有效对接,创新供给手段,打造“文化超市”,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服务。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微电影、抖音等平台,展现群众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切实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五)培育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好大规模培训计划。采取灵活的招聘用人方式,大力发展和补充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和人员,重点配好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育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全面启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文化管理员和文化辅导员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社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