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研视察食品安全工作的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9-04-25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在教科文卫工委前期调研的基础上,4月10日,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左新军带领视察组,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深入银川九中学生食堂、清湖苑标准化菜市场、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了工作环境、餐厅及后厨、检测设备、追溯体系信息平台生产加工包装车间,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下午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和三区两县一的情况汇报

左新军主任对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做好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领导充分认识食品安全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强化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完善体制,夯实基础;严把源头,筑牢防线加强监管,降低风险;要与整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共治,确保食品安全。

    市委常委、副市长谢冬伟,常委会副主任蔡永宁、袁科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参加了视察活动。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目前,我市从事食品安全加工和经营单位共23365家,其中: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单位有846家,食品流通环节相关单位11680家,餐饮环节相关单位10540家,畜禽养殖规模企业299个。食品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食品安全形势逐步好转,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近年来,市政府坚持党政同责,推进责任层层落实。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银川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约谈办法》等文件,食品安全工作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了比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持续细化“网格化”动态管理,提升监管实效;食品安全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链条正在形成。有的社区成立了“舌尖护卫队”志愿者服务队微信联系群,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初露端倪。

    (二)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强化和规范食品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实施以来,我市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坚持依法行政。通过抓规范、抓重点、攻难点,促长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了校园周边、“五毛食品”、春秋两季开学专项整治,建立食品安全微信“群”,在20所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建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积极推动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建设“智慧食安电子监管(二维码)”平台,开展“你送我检”常态化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有了新气象。

三)努力做好各方面宣传,营造好的社会氛围。积极与主流媒体建立互动宣传机制。一是开展普遍性社会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举办“创建食品安全城市,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制作宣传短片,创建“食安银川”公众号,发放宣传品。二是开展有针对性重点宣传。一些社区设置宣传路牌、食品安全工作电子平台,在社区休闲场所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组织居民开展知识竞赛和“食安三句半”等多种形式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各层面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存在差距。在调研中,随机询问多名基层监管人员、餐饮单位负责人、行政主厨、柜台经理、检测人员等,普遍不了解食品安全法规、标准要求和基础的食品安全预防知识,出现“规定印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理念不在心上”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协作精神弱,主动担当、同频共振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任务重。我市三区市场监管机构归市局垂管,三区政府统筹食品安全监管矛盾较多。食品安全工作又涉及到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商务等十几个部门和行业,各领域产业基础信息、工作信息、违法信息、奖惩信息分割分治,出现了部分职能错位缺位,监管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不能优化的问题。市场监管机构力量不足与其他部门监管力量不能有效使用的矛盾并存。

    (三)食品生产经营追溯体系建设较为薄弱。食品生产经营有追溯,但形不成完整体系。生产经营上下链条不清、责任不明,表现出粗放管理的状态。特别是有的农畜产品加工和批发市场采购环节问题较多,尚未做到全过程掌控;有的集贸市场和餐饮场所票证与食品实物对应脱节,采购合同与日常供应形同虚设。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监管机构没有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和问题食品的处理办法和渠道。

(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亟待健全。食品安全在特定区域、特定产品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存在缺项。特别是对医院、大中专院校内部食堂,以及中小学校附近和居民社区风险监测和评估乏力;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餐具清洗使用、食品包装物、流动摊点和“小饭桌”的监管力度不够,出现了“三不管”的空白区域。生产经营者、市场监管机构食品检测设备陈旧;还未开展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产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源底数不清。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食品消费升级。鼓励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市民消费意识,营造社会氛围。对城市社区居民、学校学生进行集中宣传,坚决遏制不良食品消费需求,用好的消费市场需求,倒逼食品生产经营供给,有效发挥市场对食品供给资源的配置作用。

(二)落实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县(市)区、街道的监管责任,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职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整合监管力量,优化联动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

(三)推动食品生产经营向绿色、高端发展。建立投融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绿色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大中型食品安全经营主体。积极推动流通现代化,支持绿色经营方式改革,探索用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结算等方式改造整合“小散差”食品加工经营者。统一规划布局生产经营场所,科学引导、合理规范,使“三小”经营升级换代,提质增效。

(四)健全完善的食品生产经营追溯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完善源头可追溯、过程可把控、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公开、责任可追究的食品生产经营追溯体系。加大食品的加工、交易、来源、流向、质量全程动态监管,实现产品正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食品的实物安全为标准,防止片面追求票证安全。应制定牛羊肉、羊杂碎、豆制品、调味品、早餐等大众食品的生产加工可追溯体系实施方案,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五)把源头治理作为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把食品检测检验力量和市场监管力量更多地设在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点、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采购部位上,逐步实现检测监管力量由零售消费终端向生产、加工、采购环节前移。完善“农超对接”“商企对接”等生产与流通对接模式,加强超市、农贸市场对小作坊进货的监管。督促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正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的质量内控制度。

(六)统筹建设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局面。以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为抓手,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打破行业和系统壁垒,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统一的投诉处理平台,做到件件投诉有回应;整合食品检测平台和网点,改善设施设备,加强抽检力度,扩大检测覆盖面,增加旺季抽检频次,加强快速检测不合格食品的核查处置工作;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等联合工作机制,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网络订餐、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治理行动,积极解决餐具清洗使用、“小饭桌”等市场监管盲点存在的问题。增加财政预算支出,加大对市场行为的奖惩力度。加强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监管队伍业务素质,有效解决“本领恐慌”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19年4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