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工作安排,常委会副主任袁科带领调研组,于9月中下旬对全市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三区两县一市,有重点地实地察看了部分建设项目并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27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农村户籍人口53.25万人(2016年底)。2014年,掌政镇、镇北堡镇、习岗镇、闽宁镇跻身全国重点镇。2016年,镇北堡镇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今年,掌政镇、闽宁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镇北堡镇昊苑村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住建部等5部门评为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一)规划引领,完善镇村整体功能。一是编制了《银川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银川市乡镇村发展框架。二是编制了各乡镇的总体规划,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体休闲场馆等一并纳入规划,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更加完善。三是将全市2548个自然村规划整合为442个,其中规划建设127个中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聚集度。
(二)项目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自治区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截止去年底,全市累计实施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11个,新建美丽村庄项目27个,整治旧庄点58个,共完成投资58.97亿元。今年实施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6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28个。通过实施村庄道路硬化、管网改造、绿化美化等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镇区和村庄面貌,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三)特色带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今年市委出台《银川市加快打造特色小镇实施意见》,将兴庆区的掌政镇、月牙湖乡、华夏河图,金凤区良田镇,西夏区镇北堡镇、兴泾镇,灵武市梧桐树乡(老新华桥镇区),永宁县闽宁镇、纳家户,贺兰县的洪广镇确定为首批特色小镇。发挥特色小镇的带动示范作用,为全市美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树立标杆样板,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四)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镇北堡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集中发展影视旅游业、葡萄酒产业、商贸服务业,打造小镇特色和产业发展优势,增强镇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闽宁镇原隆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酿酒葡萄和红树莓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肉牛和黑毛驴为主的特色养殖业,融合光伏、旅游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特色发育缓慢。大多数乡镇村缺乏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以特色引领促产业发展的优势未能突显出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不够细化和具体。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收入增长缓慢。
(二)村两委班子履责不到位,农民参与度不高。村两委班子没有组织发挥好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部分村民持等待观望态度。一些村干部没有当好政策明白人、群众贴心人,对失地农民参加社保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政策本身差距较大,致使农民不能及时享受相关政策。新移民、老移民、本地农民之间不够和谐,月牙湖乡的老移民不理解新移民,丰登镇的本地农民不理解生态移民。
(三)资金筹措难度大,建设资金不足。各级政府在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配套资金等,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却难以保证,乡镇村自筹资金的能力较弱。目前受政府购买服务被财政部叫停的政策影响,金融部门对贷款持观望态度,部分县区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的后续资金出现困难。
(四)服务功能弱,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乡镇和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较弱,服务水平普遍不高。乡镇和村两级对农民的文化生活缺少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大部分村的图书屋形同虚设。农民的科技知识严重不足,对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能积极性不高。村民虽然迁入新居,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并没有大的改观。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各层次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突出“绿色、高端、和谐、宜居”,体现“塞上江南”等本土气息、田园特色,加快培育特色小镇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提升品质,打出品牌,让企业获利,使农民增收。四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转产转岗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
(二)健全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引领农民参与。一是要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宣传、动员、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使其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二是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村干部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正确把握县情乡情,吃透村情民情,调整思路,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创造群众满意的业绩。三是要采取多种在农村和农民中有影响力、有实际效果的宣传方式,持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让广大农民群众准确理解各种惠农政策,知晓办理途径,适时享受惠农政策。
(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化资金保障。一是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跑项目、找资金。要改革和完善现有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分散的状况,以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四是通过PPP等模式多元投融资,鼓励引进有实力的优质企业,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做好项目保障。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大力提升乡镇和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为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让美丽乡村能留得住农民。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农村文化场馆,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注重对移民村扫盲。 三是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